不許和別人說話是什么行為?

不許和別人說話,這是一種極端霸道,而且沒有人性的行為,因為自己的某個語言就禁止別人去做他應該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我覺得這種是非常不,明知道也非常不對的事。

解釋一下話語權

什么是“話語權”?

簡言之,就是說話權,即控制輿論的權力。話語權掌握在誰手里,決定了社會輿論的走向。且不說“怎么談”,單論“談什么”,就已經由話語權決定了,一旦決定了談什么,很多問題就談不了,更何況怎么談?

話語權是掌握在媒體控制者的手里,掌握在擁有經濟權的人手里。他們一般學有所成,控制著媒體和其他經濟實體,而他們想說的,一定和自己有關。

家長跟孩子爭奪“話語權”會對孩子造成什么不良影響?

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語權”的爭奪,看似大都由父母獲勝,然而父母往往都以一個長者的角度強迫孩子放棄對“話語權”的爭奪,實際上只會讓孩子更加不信服父母,這些勝利只會讓父母在孩子眼中變的更加強勢。

一、孩子所謂的“話語權”指的是什么?

1.父母傾聽孩子的意愿

孩子所謂的“話語權”不過就是,當孩子提出意見的時候,當父母為孩子做出選擇的時候,父母能夠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在孩子心目中,“話語權”首先是,父母可以傾聽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只有孩子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才可以稱作孩子有“話語權”。

2.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所謂的“話語權”是指,孩子有一定的選擇的空間,父母對于孩子做出的決定給予相當的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孩子不論年齡如何,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對待事物孩子有自己的選擇,父母只有尊重了孩子的選擇,孩子的“話語權”才會得到父母的認同。

3.父母學會換位思考

孩子所謂的“話語權”還體現在,當父母與孩子有了“話語權”的分歧后,父母應當設身處地站在孩子身后,以孩子的視角看待爭議。父母不應當僅僅只是以一個長者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只會體會到自己的意見,而父母對于孩子的意見就會視而不見,無法理解。當父母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孩子的意見才有可能被尊重,孩子的“話語權”才會得到父母的重視。

每個人無論年齡都會有自己的意識,孩子雖然年齡小,但也不例外,他們有自己的意見、有自己的選擇,他們希望父母可以設身處地從孩子的世界理解問題。正如弗洛姆所說,“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進程中的伴隨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個條件。”父母若是一味以張者自居,只會讓孩子看起來更加逆反。

二、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爭奪“話語權”會有哪些表現?

1.孩子會具有逆反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爭奪“話語權”,通常他們會具有逆反心理,他們會樂于去做大家認為不好的事,他們希望以此來張揚自己的個性,讓自己看起來是一個有鮮明個性的人。這些逆反的心理無一不是孩子為了“話語權”,而向父母做出的警示,以此來提醒父母,他們是有自己的選擇。

2.孩子會脾氣暴躁愛生氣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爭奪“話語權”,通常會變得愛發脾氣、易怒。他們希望通過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不愉快,孩子希望父母看到自己對父母不尊重自己 “話語權”的憤怒,孩子希望以此來得到相應的尊重,而憤怒就是最好的表達方式。

3.孩子會在父母面前沉默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爭奪“話語權”,通常也會拒絕和父母溝通,他們認為父母不會理解自己的想法,和父母最好的反抗就是沉默。這時,父母會發現孩子拒絕和父母說自己的心里話,拒絕和父母溝通,父母也不會了解到孩子的校園生活。

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意識,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想要獲得家長對他們成長的認同,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爭奪“話語權”更多會叛逆、易怒、會拒絕和父母溝通。而父母若是一味強調家長的權威,只會和孩子越行越遠。

三、為什么說家長贏了孩子卻沒有贏得孩子?

1.家長只是進一步強調自己的權威

在父母與孩子“話語權”的爭奪中,家長獲得勝利,但他們僅僅只是依靠自己的權威獲得了與孩子之間競爭的勝利,他們并沒有得到孩子真正的認同,因此在這場競爭中父母并不會贏得孩子。

2.家長只是不愿意孩子讓自己丟面子

在父母與孩子“話語權”的爭奪中,家長不愿意尊重孩子多半是父母認為孩子的選擇會讓他們在外面丟掉面子。在這樣的心理下,孩子多半不會真正的信服父母,而父母也因此并不會贏得孩子。

3.家長只是假裝有理

在父母與孩子“話語權”的爭奪中,父母獲得的勝利大多數并不是真的有理有據,他們只是利用自己的權威強迫孩子服從,或者他們只是單純不想讓自己丟掉面子,因此家長會忽略孩子的“話語權”。在這樣一些理由下,孩子無法真正信服父母,因此父母也只是可以獲得勝利而無法贏得孩子。

任何人無論年紀都會有自己的意識和想法,孩子也是如此,他們會想要去主動表達他們的意愿、做出屬于自己的選擇,這時家長若是以自己的權威或者是出于自己的面子,而拒絕傾聽孩子的意見,否認孩子的“話語權”,結果只會贏得“話語權“斗爭的勝利而無法真正贏得孩子。